一、说教材
《雨点儿》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情节性强,便于学生阅读。
对于进入小学学习才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雨点儿》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阅读很好的教材。
二、学情分析
总的来看,这篇课文生字量挺大,但绝大部分都是常见字,认读的问题应该不大。在朗读方面,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诗歌、韵文,这样的童话还是第一次涉及,朗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用较充裕的时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心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针对以上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理解“数不清”,“飘落”,读准“雨点儿、地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认写生字、读懂课文是教学重点,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和有感情地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将要采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法将引导学生运用想像法、诵读法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说教学准备
执教本节课我需要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需要充分进行朗读训练,为有感情范读课文做好准备。
六、说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激发兴趣,猜谜语导入新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于是在上课伊始我采用了猜谜语导入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朋友,张老师说一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不好?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生:雨。师板书:雨 边写边说:你们瞧——这多像两扇窗户呀,下雨啦,雨点打在玻璃上,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紧接着,我告诉学生:雨滋润着花、滋润着草、滋润着庄稼,人们都很喜欢它。于是,大家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雨点儿。这个过渡语让学生初步了解雨水对植物的作用。因为“雨点儿”这个儿化音是一个朗读难点,我通过范读、创设情景和雨点儿打招呼等来降低和突破这个难点。同时,我运用简笔画,使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我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教、以读促教,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1.初读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这篇课文是他们遇到的第一篇较长的课文,朗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范读时,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1)优美的画面、淡淡的音乐,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整体感知文本美。接着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是识字的第一步,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同时渗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个圈圈出来,看着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老师、同桌。这样一来,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也成了复习拼音、自主识字的过程,同时为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我把识字、认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习生字 “数”、“清”、“彩”“飘”、“落”,到认读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 继而整合成一整句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层层递进,降低了朗读的难度。
2.细读阶段:我准备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出重点;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会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对于初入学的儿童保护他们可贵的求知欲是教